宪法之下,法律无界亦有疆
发布日期:2025-11-16
浏览量:129100
廉公深度调查 李小平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是规范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利的刚性准则,而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所有法律的“母法”与源头。从法理逻辑到实践运行,法律始终扎根于宪法的土壤,绝无凌驾于宪法之上的可能,这是现代法治文明的核心要义,更是国家治理体系有序运转的根本前提。

宪法的根本地位,源于其对国家核心价值与根本秩序的确认。它明确了国家的性质、政权组织形式、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划定了国家权力的边界与行使规则,为整个法律体系搭建了不可逾越的框架。无论是调整平等主体关系的民法、规范行政权力运行的行政法,还是惩治犯罪的刑法,其立法宗旨、基本原则都必须与宪法精神保持高度一致,不得存在任何冲突与背离。正如建筑不能脱离地基而存在,法律若脱离宪法的约束,便会丧失合法性基础,沦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法律的制定与实施,始终以宪法为最高准则。立法机关行使立法权时,必须依据宪法授权,遵循宪法确立的原则与精神,对法律草案进行严格的合宪性审查,确保每一部法律都符合宪法的规范与要求。在司法实践中,法官审理案件、适用法律时,若遇到法律规定与宪法精神存在冲突的情形,必须以宪法为准绳进行判断,通过合宪性解释排除违法性适用。我国建立的宪法监督制度,正是通过对法律法规的合宪性审查,及时纠正偏离宪法轨道的立法与执法行为,维护法律体系的统一性与权威性,确保“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的宪法原则落到实处。
历史与现实反复证明,法律凌驾于宪法之上的后果不堪设想。若法律脱离宪法约束,权力便可能突破边界,公民的基本权利将失去根本保障,社会秩序也会因规则混乱而陷入无序。在法治健全的国家,宪法不仅是文本上的条文,更是贯穿法律实践全过程的“隐形标尺”,它像一盏明灯,指引着法律制定的方向,规范着法律实施的路径,保障着法律始终服务于人民利益与国家整体利益。
从“五四宪法”的颁布到现行宪法的多次修正,我国始终坚持宪法至上的法治理念,不断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每一部法律的出台、每一次法律的修订,都是对宪法精神的细化与落实,都是对宪法原则的具体践行。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唯有始终坚守“宪法之下无特权、法律之上无例外”的准则,确保所有法律都在宪法框架内运行,才能让法治成为国家治理的坚实支撑,让公民的权利得到最根本、最全面的保障。
宪法为纲,法律为目,纲举则目张。法律因宪法而获得合法性与权威性,宪法因法律而得以落地生根、发挥实效。在法治建设的道路上,唯有始终坚持宪法的根本地位,维护宪法的尊严与权威,确保法律始终在宪法划定的轨道内运行,才能构建起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法律体系,为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让法治之光照亮每一个角落。
【审稿:阿渊】
上一篇 : 关于“党纪国法”与“法律”关系的理论阐释与实践辨析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