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友点评】坚决点赞“国资委将严查三十年国企改制巨额资产流失问题”
发布日期:2025-10-05
浏览量:59132
(本网特约评论员 良友)当国资委明确表态严查三十年国企改制中的巨额资产流失问题,这柄直刺历史积弊的利剑,终于划破了“改制迷雾”的笼罩。这场迟到却坚定的清查行动,不仅是对国有资产安全的捍卫,更是对公众期待的回应,值得全社会坚决点赞。
国有资产是全体人民的共同财富,绝非少数人可肆意瓜分的“唐僧肉”。回溯上世纪90年代开启的国企改制浪潮,“抓大放小”的战略在激活市场活力的同时,也因顶层设计侧重效率忽视公平、配套政策缺位等漏洞,沦为资产流失的“窗口期”。某地方钢铁企业改制时土地评估价仅为市场价的10%,某家电企业高管以远低于净资产的价格攫取控股权,更有企业通过“影子公司”暗度陈仓转移核心资产。国家审计署早有数据印证,仅2004年抽查的754户央企中,资产流失金额就高达数百亿元,而近年查处的国企腐败案件中,近六成涉改制权力寻租。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是国有资本的“跑冒滴漏”,更是对公共利益的公然侵蚀。
更令人愤慨的是,部分流失事件源于监管者的故意纵容与失职渎职。西城区国资委原副主任郭欣与天恒集团原总会计师邹笑容,在明知国有股权处置需资产评估的情况下,仅凭企业上报的净资产数据就批准减资退出,最终导致2.14亿元国有资产白白流失。讽刺的是,郭欣正是当年核准签发资产评估管理细则的负责人,邹笑容也亲笔签阅过相关规定,这种“知法犯法”的行径,比单纯的市场失序更具破坏性。类似的案例并非个例,内蒙古某政协原副主席对煤矿资源未评估即转让,湖北三环集团改制时故意隐匿低评资产,无不暴露了改制过程中责任划分不清、监管形同虚设的沉疴。
有人以“历史局限”为借口为资产流失开脱,声称当年制度不完善应“既往不咎”;更有甚者担忧“翻旧账”影响市场预期。这种论调何其荒谬!俄罗斯“休克疗法”期间40%的国有资产流失殷鉴不远,波兰追查改制腐败耗时十余年仍坚持到底。国有资产的产权属性从未因时间流逝而改变,那些借改革之名行侵吞之实的行为,无论过去多久,本质上都是对全民财富的盗窃。国资委提出的“三个区分”原则已然明确:包容缺乏经验的改革失误,但绝不容忍谋取私利的故意犯罪,这种泾渭分明的态度,正是对历史负责的体现。
此次严查行动的技术支撑与制度设计更显决心。大数据与区块链技术让历史交易可追溯,某省智能审计系统三个月就筛查出127条可疑线索;跨部门专家委员会、举报奖励机制与司法解释完善同步推进,形成了全方位的追责网络。更关键的是,追回资产直接充实社保基金的实践——某市将3亿元追缴款划转至养老金账户,让全民切实感受到国有资产的保障价值。这恰恰印证:严查资产流失不仅是“止血”,更是为高质量发展“造血”。
三十年弹指而过,国有资产流失的“旧账”必须清算。这场清查风暴,既是对过往改制乱象的彻底整治,更是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长效机制的关键一步。唯有让窃取国有资产者付出应有代价,让监管漏洞彻底封堵,才能让国有资产真正回归全民所有的本质,为经济行稳致远筑牢根基。这样的行动,理当赢得最热烈的掌声与最坚定的支持。
作者:良友
【审稿:阿渊】
上一篇 : 腐败官员滥用职权打击报复举报人的严正回应与深度剖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