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实时快报 法治舆情 政策快递 善法良治 民生动态 事件曝光 普法宣传 社会调查 市场调查 接访服务 法治访谈 视频举报
首页 > 民生动态

【良友锐评】李士杰1500万砸出了书法界的丑陋,砸得好!

发布日期:2025-11-28 浏览量:131521 

(特约评论员    良友)

78岁的李士杰带着40页鉴定报告怒闯组委会,1500万投入的“书法大厦杯”最终以取消特等奖、曝光评审黑幕收场,这场本该彰显笔墨荣光的赛事,反倒成了照妖镜——照出书法界藏污纳垢的利益链条,照出“德艺双馨”传统下的斯文扫地。而这记带着资本重量的“重锤”,砸得及时、砸得彻底、砸得大快人心!

书法界的丑陋,早已不是藏在宣纸褶皱里的秘密,却从未被如此赤裸裸地公之于众。号称“透明、公平、公正”的赛事,直播评审沦为掩人耳目的幌子,咳嗽、敲桌、转笔的暗号成了评委勾兑的“暗语”,10万元“评审咨询费”就能换来“保过”承诺,改分痕迹明目张胆到连外行人都能看出分数“整齐如刀切”。更讽刺的是,50万元特等奖作品《狂草千字文》经专家鉴定竟是代笔,起笔角度、墨色飞白与作者原作风马牛不相及,雇来的“枪手”没签合同维权无门,沦为利益链条上的牺牲品。当评审席变成拉帮结派的名利场,当“人情分”压过“艺术分”,当“关系网”密过“笔墨功”,千年书法艺术早已偏离“书为心画”的本质,沦为投机者追名逐利的工具。

这些乱象绝非“个别评委”的一时糊涂,而是行业沉疴的集中爆发。评委—画廊—拍卖行的“铁三角”早已成型,评委给奖、画廊回购、拍卖行炒作,作品半年溢价10倍,佣金三方分成的潜规则畅通无阻。某些“权威”盘踞评审席多年,学生门生遍布各级书协,形成“师门即票仓”的闭环,没人敢质疑其话语权。更可笑的是,为了迎合评委口味,创作者们放弃艺术个性,提前一年研究评委著作,连用纸纹路都刻意模仿,作品沦为批量生产的复制品。“以评养班、以班促评”的利益链条不断延伸,“丑书”“乱书”借资本炒作登堂入室,踏实练字的创作者寒心离场,追名逐利的投机者大行其道,“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正在侵蚀书法艺术的生命力。

而李士杰的1500万,恰恰砸在了这堆腐烂的根基上。这位78岁的老者摔下老花镜的那一刻,摔碎的是书法界“看破不说破”的虚伪默契;他连夜组织鉴定师逐帧核查作品的坚持,撕开的是“权威不可撼动”的遮羞布;他提出的“盲评”“AI初筛”等建议,更是直指行业监管的短板。组委会将50万特等奖奖金拆分,成立基层书法教师基金、青年鉴定人才奖学金,升级区块链评审系统,把“买奖”的钱变成“买未来”的钱,这份“自揭家丑”的勇气,正是对行业乱象最有力的回击。有人劝他“半截身子入土不必得罪人”,可老爷子一句“书法再脏下去,后人连一块干净帖都找不到”,道破了艺术传承的底线——书法的尊严,容不得利益玷污;千年的文脉,经不起暗箱操作。

当然,这场“砸丑”还需更彻底的清算。目前对涉事评委仅以“内部拉黑”了事,对舞弊细节语焉不详,难免有“罚酒三杯”之嫌;取消特等奖后未及时递补,更是对守法参赛者的不公 。但不可否认的是,李士杰的1500万,已经砸开了改革的缺口。它提醒我们:书法艺术的传承,不仅需要笔墨技法的接续,更需要风清气正的守护;评审机制的完善,不仅需要“双盲评审”“AI风控”的技术赋能,更需要对艺术的敬畏之心和零容忍的惩戒力度。

当资本不再是利益勾兑的温床,而是净化行业的催化剂;当评委不再是权力寻租的掌控者,而是艺术底线的守护者;当比赛不再是人脉关系的比拼,而是笔墨功力的较量,书法艺术才能重拾荣光。李士杰的这一“砸”,砸醒了装睡的书法界,砸出了净化行业的希望。这样的“砸”,越多越好;这样的坚守,越久越真。唯有刮骨疗毒般清除人情勾兑的沉疴,才能让笔墨书香真正浸润人心,让千年书法在时代的浪潮中熠熠生辉。

作者:良友

【审稿:阿渊】


上一篇 : 读《丢掉幻想,准备斗争》有感——驳斥高市早苗涉台谬论,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回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