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实时快报 法治舆情 政策快递 善法良治 民生动态 事件曝光 普法宣传 社会调查 市场调查 接访服务 法治访谈 视频举报
首页 > 市场调查

【良友锐评】“韦斯琴事件”与“艺术与权力的距离”

发布日期:2025-11-27 浏览量:129882 

(特约评论员  良友)

2025年11月初,中国书协楷书委员会委员韦斯琴被取消第九届理事候选人及全国书代会代表资格的消息,在书法界掀起轩然大波。这场缺乏官方明确解释的资格撤销,围绕合规赛事履职与权力博弈的争议持续发酵,不仅关乎一位艺术家的个人权益,更折射出当代文艺领域中艺术自主与权力边界的深层命题——艺术与权力究竟该保持怎样的距离,才能让创作回归专业本真,让评价脱离权力裹挟?

1764201069213719.jpg

艺术与权力的共生关系古已有之,但二者的良性互动始终建立在“各守其界”的前提之上。权力可为艺术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与资源支持,正如“中国书法大厦杯”这类经官方批准、企业出资的文化赛事,本是权力引导文化繁荣的积极实践;而艺术则以专业价值为权力赋予的文化使命赋能,韦斯琴作为兰亭奖一等奖得主,以深厚的楷书功底出任评委,正是专业资质对赛事权威性的背书。从历史维度看,美第奇家族对文艺复兴的赞助、新中国对传统艺术的扶持,均证明当权力扮演“守护者”而非“操控者”时,艺术便能绽放蓬勃生机。但“韦斯琴事件”中,合规履职的专业行为却疑似成为资格撤销的导火索,同为赛事评委的其他官员未受影响的“同类不同罚”现象,更暴露了权力越界干预专业评价的风险。

2.jpg

权力对艺术的最大伤害,莫过于以非专业逻辑取代艺术标准。韦斯琴的书法风格虽遭“过于传统”的零星质疑,但这一说法根本无法撼动其在业界的专业地位——能多次担任全国性赛事评委、斩获国家级大奖,本身就是对其艺术水准的最佳佐证。争议背后更值得警惕的,是“与文联领导层不太对付”的内部传闻,若专业资格的认定最终让位于权力博弈与个人恩怨,艺术评价体系便会沦为权力的附庸。这种干预本质上违背了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艺术的价值在于笔墨功力、文化内涵与精神表达,而非对权力的顺从程度;文艺组织的职责是搭建公平平台,而非将专业遴选异化为权力斗争的工具。当合规赛事的评委因履职而遭遇权益剥夺,当59岁创作黄金期的艺术家因莫名理由被排斥在行业核心之外,损害的不仅是个体权益,更是整个文艺界的创作生态与行业信心。

艺术与权力的理想距离,应当是“守望相助而非相互僭越”。权力需要保持对艺术专业的敬畏,将管理重心放在完善规则、保障公平上,而非以行政逻辑干预专业判断;艺术则需坚守自主品格,以专业实力赢得尊重,同时拒绝成为权力斗争的筹码。对于“韦斯琴事件”,公众期待的不是无休止的猜测,而是官方及时公开的解释——取消资格的具体依据是什么?赛事合规为何成为“原罪”?“同类不同罚”的合理性何在?这些问题的答案,直接关系到文艺界对权力运行透明度的信任。

3.jpg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这一事件是对当代文艺体制的一次重要拷问。如何划定权力干预的边界,如何建立不受非专业因素影响的评价机制,如何让艺术人才能够凭实力立足,这些问题亟待解答。艺术的繁荣从来不是权力意志的产物,而是自由创作与公平竞争的结果。当权力回归服务者的本位,当艺术坚守专业的初心,二者才能形成良性互动,让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真正焕发生机。这或许正是“韦斯琴事件”留给整个文艺界最深刻的启示:保持恰当的距离,才能让艺术与权力各自安好,共同守护文化生态的清风正气。

作者:良友

【审稿:阿渊】


上一篇 : 铜仁市与哈瓦国际航空座谈 共商低空经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