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文点评:光明正大批评“汉学家”许倬云
发布日期:2025-08-07
浏览量:33225
所谓“汉学家”许倬云,死了。有人为此叹息,笔者非但不为之动容,却更想借此机会光明正大地批评批评许倬云。
在学术舞台上,许倬云这个名字时常被提及,作为所谓的“汉学家”,他有着众多头衔与光环,可当我们深入剖析他的言行,却能发现诸多值得批判之处。
从学术观点看,许倬云部分观点存在明显的片面性与误导性。他在一些关于中国历史发展脉络的论述中,过度强调外部因素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而相对弱化了中国自身内在的发展动力与逻辑。例如在谈及中国古代社会变革时,他将过多的注意力放在与其他文明的比较和外部冲击上,仿佛中国历史的发展是完全被外部力量所左右,而忽视了中国内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相互作用产生的变革力量。这种观点容易让读者对中国历史的自主性和独特性产生误解,破坏了对中国历史全面、客观的认知。
在对待中华文化的态度上,许倬云也存在问题。他曾发表诸如“我们的文化凋敝,只剩皮毛,不见血肉,更没有灵魂”这样的言论,此观点无疑是对中华文化的矮化与抹黑。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在文学、艺术、哲学、科技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辉煌成就,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古老的四大发明推动世界科技进步,到儒家思想在东亚地区的广泛传播,再到唐诗宋词、书法绘画等艺术瑰宝展现出的独特魅力,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强大生命力是有目共睹的。许倬云无视这些事实,轻易地对中华文化下此悲观且不实的论断,不仅伤害了广大中华儿女的文化感情,也在国际上给中华文化的形象带来了负面影响。
再者,许倬云在分析当代社会问题时,也常常给出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他提到科学技术发展解放了人的物欲,导致宗教跌落神坛、人心无处安放,将当代社会的种种问题简单归结于科技发展和物欲膨胀,却未能深入挖掘背后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等深层次原因。这种简单化、片面化的分析方式,不仅无法真正解决问题,反而可能误导公众对社会问题的认知,阻碍寻找有效解决办法的思路。
此外,许倬云部分作品在学术严谨性上也存在瑕疵。有读者指出其书中存在不少常识性错误,比如在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叙述上与史实不符。对于一位以治学著称的学者而言,这种错误是难以被原谅的,它严重影响了其学术作品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作为一名在学界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许倬云本应秉持客观、公正、严谨的态度进行学术研究和观点表达,为大众呈现真实、准确的历史与文化认知。但从他的种种表现来看,他并没有做到这一点。我们有必要光明正大地对他的错误观点和不当言行进行批评,以正视听,避免更多人被其误导,同时也期望学界能以此为鉴,坚守学术的底线与原则。
【审稿:阿渊】
上一篇 : 宗庆后与释永信:光环背后的审视
下一篇:没有了!